博宝艺术家 > 艺术家 > 寇谦之个人官网
销售作品
欣赏作品
浏览
128431
分享
967
粉丝
1307
+关注
更多
—  微信扫码 参与互动  —

寇谦之

寇谦之(365~448)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师道的改革者。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后徙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孙。其父修之,苻坚东莱太守兄寇讚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自张陵之后,常被农民用作组织和发动起义的旗帜,统治阶级对它怀有戒心,也深为当时士大夫所不满,寇谦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机,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和整顿以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诡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其服气导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泰常八年(423),又称太上老君玄孙李谱文临嵩岳,再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及劾召鬼神与金丹诸秘法,命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领人鬼之政。始光元年(424),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最初,太武帝对谦之献书之举漠然处之,令谦之止于张矅之所,供其食物。左光禄大夫崔浩以其辞旨深妙上疏盛赞。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翌年,于平城南立天师道场,重坛五层,尊其新经之制,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日祈祷六次。太延六年(440),寇谦之声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帝遂改元为太平真君。又二年,亲至道坛受箓,封寇谦之为国师。至此,天师道乃大盛。终北魏之世,崇信不衰。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太平真君九年(365)寇谦之逝世,享年83岁。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原则是以礼度为首,即保留和增加适合儒家礼教的内容,革除和废弃违背儒家礼教之制度。首先摈弃可被农民起义利用的教义和制度,反对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谋害国家等。认为农民领袖是诳诈万端、惑乱万民的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恶人,他们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则是一些逋逃罪逆之人和奴仆隶皂之类的贱民,下俗臭肉,如狗魍魉,咒骂当疫毒临之,恶人死尽。要求兼修儒教,并教生民,佐国扶命。主张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安贫乐贱,信守五常。并将此列为道教规戒之内容,遂使儒家之道德规范成为道士的行动准则。天师道从天师升仙以来,旷宫置职,道荒人浊,后人诸官,愚暗相传,自署治箓符契,气候侧错,不可承准,出现组织涣散,科律废驰的混乱局面,寇谦之乃致力于天师道之组织整顿。首先,他以太上老君口吻对某些道官祭酒乱取民财的违科行为进行了严励的批评和指责:吾初立天师,授署道教治箓符,岂有取人一钱之法乎继而宣布:吾今并出新法,按而奉顺,从今以后,无有分传说愿输送,仿署治箓,无有财帛,民户杂愿,岁常保口厨具,产生男女,百灾疾病,光怪众说厨愿,尽皆断之若有道官浊心不除,不从正教,听民更从新科正法清教之师。其禁止道官过分索取道民财帛之措施,既减轻了道民的经济负担,又缓和了二者之间的矛盾。针对某些道官妄传张陵所授黄赤房中之术,授人夫妻,淫风大行,损辱道教的犯戒情况,决定废除房中黄赤之法。在组织制度上,主张简贤授明,唯贤是授,改革道官祭酒的世袭制度。寇谦之十分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他认为,若仅修服食、辟谷、导引之术,只可得除病寿终,诸欲修学长生之人,好供寻诸诵诫,建功香火,斋练功成,感彻之后,长生可克。男女官努力修斋,寻诸诵诫香火建功,仙道不远。故此,他为天师道增订了道官受箓、道官道民求愿、道民犯律解度、为人治病、为亡人超度、为祖先亡灵解厄之斋仪,且为各种斋仪制定了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后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正统道藏》所收《老君音诵戒经》一卷,一般认为,即《云中音诵新科之戒》的残本。近人汤用彤先生等则认为,现存《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太上经戒》《三洞法服科戒文》《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女鬼青律》等书,亦为《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中的内容。它们保存了该书之骨骼,唯在辗转抄录中,或有文句错落,或有后人增改。

返回顶部